索引号: 11370686004269605D/2021-13733 成文日期: 2021-06-30
发布机构: 栖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栖霞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

发布日期:2021-06-30 来源: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字号:

项目编号:RBLY-2021-0302


  栖霞市

 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二〇二一年六月

目录

一  基本情况 1

(一)自然概况  1

1自然地理 1

2地形地貌 1

3河流水库 2

4土壤 2

5气候条件 3

6生物资源 3

(二)社会经济状况 4

1机构人口 4

2经济状况 4

(三)林业资源现状 4

二  “十三五”林业建设回顾 5

(一)主要成绩 5

1生态建设高位推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6

2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效果明显 7

(1)全面落实林长制 7

(2)全力搞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9

(3)有效防控林业有害生物 11

(4)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13

3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 14

4林业改革不断深化 15

(1)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 16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 16

(3)林业行政审批逐步规范 16

5森林文化不断繁荣 17

6林业保障能力增强 17

(二)基本经验 18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18

2突出重点,工程带动 18

3深化改革,增强活力 19

4依靠科技,注重创新 19

5依法治林,从严管理 19

(三)存在问题 20

1生态建设任务任重道远20

2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20

3森林资源管护压力加大20

4林业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20

5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21

6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21

(四)“十四五”林业发展有利条件分析 21

1外部环境22

2内部环境22

三  “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23

(一)指导思想 23

(二)基本原则 23

1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科学布局原则 23

2坚持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原则 24

3坚持创新推动,科技兴林,依法治林原则 24

4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入,全社会办林业原则 24

(三)总体思路 24

(四)发展目标 25

(五)发展格局 26

1水源地保护生态建设板块 27

2山区生态旅游板块 28

3平原经济产业板块 28

四  “十四五”林业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29

(一)国土空间绿化和森林经营 29

(二)森林资源管护 30

1林地保护利用 30

2生态公益林补偿 31

3森林防火 31

(1)强化宣传教育,保持群防群治格局 31

(2)严格火源管控,加快推进依法治火 32

(3)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32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防火保障能力 33

(5)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卡实防火责任 34

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35

5野生动植物保护 36

6自然保护区建设 36

7湿地保护 37

8森林公园建设 38

9行政执法 38

10加强应对灾害性天气能力建设 38

(三)林业产业发展 38

1加快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 38

(1)苹果等水果经济林 39

(2)木本粮油 39

(3)苗木花卉 39

(4)野生动物驯养 39

2加快以林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 40

(1)非木质林产品精加工 40

(2)仓储保鲜、冷链运输物流业 40

(3)龙头企业及品牌建设 40

3发展林下经济 40

4加快以森林旅游康养休闲为主的生态产业发展 41

(四)深化林业改革 41

1国有林场改革 41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42

3深化林业金融改革 42

4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42

5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43

(五)林业生态文化建设 43

1继续加强森林城市建设 43

2全面推进林业科普事业 43

3古树名木保护 44

(六)保障能力建设 46

1种苗保障能力建设 46

2强化队伍建设 46

(1)壮大队伍建设 46

(2)开展人才培养 46

(3)壮大新型职业林农队伍 47

3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47

(1)强化自主创新 48

(2)强化协同创新 48

4加强林业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 48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48

(1)继续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48

(2)加强镇街林业站建设 49

      (3)提高林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49

(七)林业扶贫 49

五  保障措施 49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统筹协调规划 49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49

2将林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50

3加强和改进林业宣传 50

4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林业 50

(二)加大投入,加强政策支持 51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51

2积极融资,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51

3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51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51

(三)加强目标考核,保障规划实施 51

(四)全面加强依法治林 52

(五)全面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52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53



一、基本情况

(一)自然概况

1、地理位置

栖霞市地处山东胶东半岛腹部,地跨北纬37°05′03″~37°31′08″,东经120°33′38″~121°15′56″之间,东西最大横距63.45公里,南北最大纵距54.43公里,是烟台市域的几何中心,距烟台市区57公里,北濒蓬莱(68公里)、龙口(78公里)两市,西靠招远市(45公里),南与莱阳(42公里)、海阳(82公里)两市临界,东接牟平(101公里)、福山(54公里)两区,土地总面积1793.17平方公里。

2、地形地貌

栖霞市为典型的低山丘陵区,峰峦起伏,地势较高,有“胶东屋脊”之称。境内地形西南部、东北部地势较低,中部较高,最高山峰艾山,海拔814米,最低桃村镇梁家村前河,海拔35米,高差近780米,全市平均海拔178.72米。地貌类型主要有山地、丘陵、平原三大类型,分别占72.1%、21.8%、6.1%,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说。全市按山系分为两大山系,市区东属牙山山系,市区西为艾山山系。以牙、艾两山为纽带,32个海拔四、五百米的山头脉脉相连,横亘于两山之间,在地形上形成一条西北—东南走向的骨脊,骨脊两侧,山脉多呈南北走向,并向两侧渐趋平缓,形成连绵不断的丘陵岗地及小量山间平原。境内高山层叠,丘陵连绵,大小山头2000余座,为生物多样性分布提供了优良的自然环境。

3、河流水库

栖霞地处胶东屋脊腹地,是烟台市及周边市区重要水源地。境内大小河谷3500多条,大小河流近百条,主要河流有白洋河、清水河、漩河、清阳河、黄水河五条。

全市湿地水域面积7486.7公顷。现已建成地表蓄水工程1051处,其中,中型水库2座,总库容13270万立方米,兴利库容7940万立方米;小(一)型水库27座,总库容7076万立方米,兴利库容4561万立方米;小(二)型水库183座,总库容4265万立方米,兴利库容2853万立方米;塘坝839座,库容2132.5万立方米;机电井6121眼,配套功率4.25万千瓦。

4、土壤

全市成土母岩有三类:一是酸性类,如花岗岩、片麻岩、石英岩;二是基性岩类,如玄武岩、片岩和板岩;三是钙质岩类,如大理岩、石灰岩等。

栖霞土壤分为棕壤土、褐土和潮土三大类。

棕壤土,为显碱性土壤,分布面积占90%,遍布全市各镇街,林地棕壤以粗骨棕壤为主,次为普通棕壤。分4个亚类:棕壤性土遍布全市丘陵、山地中上部,土质粗,蓄水能力差,土壤脊瘦,侵蚀严重,多生长松、柞、刺等生态公益林树种;典型棕壤,俗称黄壤土,主要分布于山丘中下部,土体较厚,质地较好,保蓄水较强,自然肥力较高,宜于苹果等水果经济林生长;白酱化棕壤,仅在西城镇蓬夼窑村西北处有少量分布,土壤养分含量低,蓄水性能差,雨季积水泡浆易涝;潮棕壤,多分布于倾斜平地,土层较深,质地好,蓄水能力强,耐旱涝,是农作物的高产土壤。

褐土类,多分布于境内东部地带,按土体厚度、发育程度及淋浴程度,褐土主要分粗骨褐土和普通褐土两个亚类。土壤自然肥力相对较低,干旱热燥,宜林程度差。

潮土类,为隐域性土壤,分布于沟谷两侧的平原地带,土层较深,自然肥力较高。市内只有1个亚类,分为河潮土、石灰性河潮土2个土属25个土种。

5、气候条件

栖霞属暖温带东亚大陆性季风型半湿润气候区,四季交接分明,光照充足,具有中纬度西风带季风气候特点。春季少雨多风,空气干燥;夏季高温多雨,空气湿热;秋季凉爽少风,雨量适中;冬季少寒雪稀,多偏北风。多年平均气温11.6℃,年极端最高气温(1962年6月21日)37.5℃,年极端最低气温(1977年2月1日)-17.3 ℃。日平均气温≧0℃持续日数平均273天,≧0℃的年积温平均在4238.7~4503.7℃。历年平均年日照总时数为2631.4小时,日照率为61%。平均相对湿度67%。年无霜期211天。年平均降水量664.5毫米,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60%以上。

6、生物资源

全市有维管植物118科、443属、910种(含65变种、6变型)。其中国家Ⅰ、Ⅱ级保护植物8种,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植物5种,“山东省稀有濒危植物”40种,含山东特有植物8种、中国特有植物7种。

境内有野生动物(不含淡水浮游动物)10纲,48目,228科,1034种。国家Ⅰ级保护野生动物8种,国家Ⅱ级保护野生动物40种。山东省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4种;列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中保护动物50种;在《中国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协定》中保护鸟类142种,在《中国与澳大利亚政府保护候鸟及其栖息环境的协定》中保护的鸟类35种。

(二)社会经济状况

1、机构人口

栖霞市辖11镇,3街道办事处,841个行政村,854个自然村。20.17万户,人口48.2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8.42万人,农业劳动力23.7万人。

2、经济状况

2020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50.2亿元,同比减少0.4%。按年平均常住人口计算,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8298元,比上年减少4%。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4.1亿元,增长0.2%。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317元和  18087元,分别增长2.1%和5.4%。

(三)林业资源现状

截至2019年底,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138335.5927公顷,其中有林地面积135060.9513公顷、国特灌木林地261.0431公顷、灌木林地1246.0928公顷、地方灌木林地48.1859公顷、疏林地面积1001.8911公顷、未成林造林地166.9929公顷、苗圃地80.8309公顷、无立木林地85.2225公顷、宜林地363.58公顷、辅助生产用地20.8022公顷。林地中公益林地面积44907.0621公顷,商品经济林地面积93428.5306公顷;公益林面积中,国家级公益林地面积29267.0767公顷,省级公益林地4256.8616公顷,市级以下公益林地11383.1238公顷。林木覆盖率达到75.46%。活立木蓄积量达到80.12万立方米。

全市自然保护地6处,除去重叠,总面积20657.5公顷,占国土总面积的11.52%。其中:省级自然保护区1处,经营面积15467.1公顷;市级自然保护区1处,面积1800公顷。国家级森林公园1处,经营面积10140公顷。省级湿地公园1处,经营面积2888公顷。省级地质公园2处,其中牙山经营面积4492公顷;艾山2005公顷。

二、“十三五”林业建设回顾

(一)主要成绩

“十三五”期间,党中央、国务院十分重视林业建设,,围绕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实施了多项重大生态建设工程,充分调动起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林业部门的精心指导下,全市上下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及生态发展思想,奋发进取,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建设绿色栖霞的总体要求,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发展态势良好,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得到优化,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全市林业资源持续增长,在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产业发展、林业改革、森林文化、基础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优异成绩。

1、生态建设高位推进,森林资源持续增长

紧紧围绕“双增”目标,积极推进以“扩面提质增效”为核心的国土空间绿化工作。全面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森林抚育经营、低效林改造、人工造林修复、森林城镇和森林村居建设。“十三五”时期完成造林6527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083公顷,人工更新233公顷,低效林改造913公顷,退化林改造1298公顷。所有任务中含沿海防护林建设750公顷。完成森林抚育6600公顷,有效地增加了森林面积,促进了森林结构的改善和森林质量的提高;建设森林城镇4处,森林村居20处,有效改善镇街和农村人居环境。继续加强公益林建设,提高公益林管理质量。

2、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效果明显

坚持依法治林方针,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和管理。全面落实林长制,抓好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林地林木管理、林木采伐审批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展野生动植物保护,加强林业执法管理,组织开展一系列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行动,保证绿化成果,维护生态安全。

(1)全面落实林长制

以栖政办发[2019]44号文出台《关于全面建立林长制的实施方案》,各镇街全部落实林长制实施方案,建立起市、镇街、村三级林长制体系以及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序的森林管理保护体制和良性运行机制。制定制度、网格化等上墙281处,安装设立各级林长公示牌256块。

(2)全力搞好森林防灭火工作

采取强有力措施,狠抓责任落实、火源管控、基础设施、专业队伍等重点环节建设,森林防灭火能力显著提升。

一是层层抓落实,签订森林防火责任状,全面部署森林防火工作。防火期多次召开森林防火专题会议,安排部署森林防火工作。在元宵节、清明节等重点节日及防火戒严期,市直部门、镇街、村安排专人在重点路段、重点路口、坟头等重点区域死看硬守,组织专班巡查督导,确保到位。

二是加大宣传力度,营造浓厚氛围。按照“盛世兴林、防火为先”森林防火要求,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主渠道作用,结合标语、横幅、村大喇叭、明白纸、宣传车等传统方式,开辟移动短信和固话提示宣传平台,广泛开展声势浩大的森林防火宣传教育活动,营造氛围,努力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防火责任意识和火患意识,做到防火宣传全覆盖无死角。

三是抓火源管理,确保消除隐患。严格执行野外用火有关规定,落实人员和车辆入山登记制度,严禁携带火种入山。加强对聋哑痴呆傻等特殊群体管理,做到火源管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死角。

四是加强扑火专业队伍建设,确保扑救有力。市组建专业防火队1支,市直部门组建扑火预备队9支,各镇街组建专业扑火队,并对队员进行扑火和安全知识培训,防火期集中食宿,做到严阵以待,一旦发生森林火灾,立即出动、就地扑灭,基本实现了有火不成灾的防控目标。

五是保证资金投入,确保防火急需。“十三五”期间,市财政投资4200多万元用于森林防火,防扑火能力得到很大提升。六是严阵以待,确保及时处置火情。制定森林防灭火预案,落实24小时值班及领导带班制度,备足交通工具,保持信息畅通,储备消防物资,检修扑火机具,加强安全扑火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思想,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损失。

(3)有效防控林业有害生物

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大力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一是加大监测力度。按照“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原则,建立健全以市森林资源监测保护服务中心为中心、镇街林业站为基础、现有林业有害生物监测网络队伍和基层护林员为依托的监测机制,采用定期巡查、每年2次全面普查两种方法进行监测。

二是强化防控措施。对辖区内美国白蛾、松材线虫病等危害森林资源的虫害、病害进行综合防治,通过释放周氏啮小蜂、松褐天牛肿腿蜂等诱杀方式,防治效果十分明显。2020年我们还为集中伐除协调好了资金656万元,对发生的8786亩松材线虫病森林公开招投标展开了集中伐除工作。三是严格检疫措施。进一步加强检疫执法,严把新疫情传入关,严防疫木流失。加大调运检疫和现场检疫力度,对货物集散地、木材加工场所等容易传入传出疫情的地方加强检疫检查,对苗木、大树移栽等重点林产品及出省的重要物资严格现场检疫。对来自发生区或来源不明的寄主植物及其产品进行认真复检,只要发现带疫,立即就地销毁。全市林业有害生物实现零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超额完成省下达的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四率"指标。

(4)开展专项治理行动

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林地、林木、采伐、野生动植物行为,保护生物多样性。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林地、林木、采伐审批、野生动植物管理的有关规定,进行森林资源和监督管理。每年根据上级安排,积极开展森林督查工作,对上级下发的森林违法图班一一核实,对违法行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严格查处。在“十三五”期间,共查处违法案件20多起,收缴罚款30多万元,收回林地面积40.6公顷。行动中按程序执法,确保行动效果,达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目的。

3、产业发展成支柱产业

按照经营方式集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产品质量精品化、经营主体市场化特点,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科学规划、统筹推进果品生产与加工、林木种苗、森林旅游、木本粮油、林下经济发展,实现产值提升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全市以苹果为主的水果经济林种植面积82364.64公顷,产量260.93万吨,产值85亿元,加工产值83.85亿元,农村农民经济收入的85%来自于苹果产业,已成为栖霞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被誉为“中国苹果第一市”。全市发展各种经济成分的苗圃40处,育苗面积134公顷,年产苗木2010万株;食用林产品安全抽检30个批次,检测合格率100%。依托森林资源发展林下经济、木本粮油、森林旅游,产值不断提升,2020年末林业产业总产值171.4亿元。

4、林业改革不断深化

全面推进以国有林场改革为核心的各项林业改革,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及配套改革,加快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激活生产要素,增强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发展。

(1)国有林场改革全面完成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编制并上报了《栖霞市国有牙山林场改革实施方案》,得到了上级批复,落实了国有林场公益一类财政拨款事业单位,解决了多年来困扰林场职工迫切希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愿望,达到了“森林优质高效、资源持续利用、基础设施完善、社会保障有力、职工生活富裕、林区社会和谐”的改革要求。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继续推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进一步推进,承包权稳定,经营权放活,新型经营主体得到发展,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发挥“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辐射带动作用,初步形成规模。到目前,发展龙头企业国家级2家、省级18家、市级5家;发展示范合作社国家级2家、省级4家;发展示范基地省级2家、市级2家;发展省十佳观光果园1家。加快公益林保险改革步伐,已将所有公益林管理全部纳入保险范围。

(3)林业行政审批逐步规范

林业行政审批事项纳入市行政审批中心集中办理,简化审批环节和审批材料,缩短审批时限,优化服务流程,推动管理方式由重审批、轻监管向宽准入、严监管转变。

5、森林文化初步繁荣

推动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关注森林”活动。每年持续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大力开展森林城市创建活动,注重加强生态文化宣传,举办苹果艺术节、世界湿地日、野生动物保护专项行动宣传、“爱鸟周”等活动,进一步营造全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不断丰富林业节庆活动,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林特产业基地,大力开展以采摘、观赏、旅游为主要活动内容的林业节庆活动,创建省十佳观光果园1处,有力带动了林特产品销售。

6、林业保障能力增强

全面落实林长制,森林资源管护层层负责。认真组织开展林地保护利用规划编制和森林督查工作,使资源管理更加精细。落实县、乡、村、经营户四级防火、有害生物防治、保护管理体制。完成国有林场改革,达到改革目的要求。加强林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推广森林资源管理、林业应急指挥、林业行政审批、档案管理、护林员管理等系统,提高创新意识,提升安防能力。积极推进林业基础道路、通讯、监控、防灭火设施建设,保障林业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推进林业科技创新,强化科技成果推广、标准和质量体系建设等工作,为全市林业发展起到了有力支撑作用。栖霞市实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成了国内一流的标准化组培实验室,公司建有4500多平方米的连栋温室一处,6000多平方米的炼苗棚一处,设研发中心一处,苗木繁育基地4处,先后与北京农林科学院、山东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先进的育苗技术,为我市育苗行业的自主研发,科研攻关奠定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及科研力量储备。

(二)基本经验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市各级历来高度重视林业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和扶持条件,实施了大量重点工程,有力地促进了林业发展。市委市政府把林业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始终将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列入社会经济发展计划。通过强化各级政府林业发展任期目标责任制,坚持年度考核,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林业积极性。

2、突出重点,工程带动

重点工程是林业建设的主体,是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体系的骨架和推进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通过实施林业重点工程,调整和优化林业生产力布局,初步建立了功能比较齐全、结构基本稳定、生态趋向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经济林产业基地规模逐步扩大,带动了我市林业蓬勃发展和整体管理水平的提高。

3、深化改革,增强活力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及配套改革持续推进,实现了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发展的改革目标。初步建立了森林资源流转、林业融资保险等制度,改革和完善了林木采伐管理制度,推动了林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切实为林农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通过引导发展合作经营、规模经营、开拓市场、发展经济,为农民增收致富创造了有利条件,极大地促进了林业生产力的解放,激发了林农经营林业、发展林业的积极性,为林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4、依靠科技,注重创新

充分认识到科技创新对林业发展巨大的推动作用,将科技兴林、创新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并将林业科技进步做为林业发展的原动力。一是加强了林业科学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新技术开发,提高了林业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服务贡献率。二是围绕林业建设重点,集中解决了制约林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难题,破解困难立地造林技术难题,引进优良树种,研究乡土树种经济开发技术,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三是推进种苗、造林、封山育林和森林经营标准化建设;推行造林绿化工程招投标制和监理制,发挥林业专业队伍优势,提升营造林质量。

5、依法治林,从严管理

完善林业法规体系,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栖霞市森林防灭火指挥部转发的《自然资源行业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汇编》和《森林火灾典型事故案例汇编》,做到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依法治林。加大普法工作力度,开展了多形式多类型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加强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定期组织执法人员培训和开展执法监督检查,提升执法人员素养,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

(三)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市林业发展总体进展顺利,取得了优异成绩,但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薄弱环节,加快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

1、生态建设任务任重道远

森林质量总体不高,森林结构有待优化,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水质净化等生态功能还不够强大。村镇绿化、道路绿化、防护林体系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

2、产业转型升级面临挑战

全市林特产业品种结构有待优化,防灾抗灾能力不够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仍需进一步加强。

3、森林资源管护压力加大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为社会活动逐步增强,乱砍盗伐林木、侵占滥占林地、乱捕滥猎野生动物、乱采滥挖野生植物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依然存在。林地和湿地流失依然严峻。森林火灾多呈现不确切性,监控能力尚待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形势依然严峻,特别是外来危险有害生物防治压力不断增大,防控能力和水平亟待提高。

4、林业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林业生产力还需进一步解放,生产要素有待继续激活。林业股份合作制改革需要继续推进,股份合作社的模式不够完善。林业金融改革力度有待加强,需持续创新贷款、融资和保险等模式,扩大规模和覆盖面。林业采伐管理、行政审批、生态补偿和现代国有林场建设等有待稳步推进。

5、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升

涉林高新技术基础研究不够深入,基础性或应用基础研究水平不高,林业科技主体需求与科技供给取向还存在脱节现象,林业科研投入和林业技术成果转化率均有待提高。

6、林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多年来,各级政府对林业基础设施投入欠帐较多,业务站所、国有林场等基础设施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基层林业站工作经费、人员编制及管理体制还不完全适应现代林业建设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业务能力和装备水平难以适应林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四)“十四五”林业发展有力条件分析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我们指明了新的奋斗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我们要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订林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对于实现林业又好又快发展,高水平建设生态文明和美丽栖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外部环境

一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建议》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落实生态保护,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给林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二是社会关注程度持续上升。通过森林旅游休闲活动,人们越来越多地走进森林、湿地,生态文明理念也渐入人心,社会对林业工作的关注程度也持续上升,反映了人民群众对优化人居环境,提升森林生态质量的迫切愿望。

三是生态产品需求与供给矛盾突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生态需求已成为社会的主导需求之一,人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空气、水、食品安全等问题凸显,生态产品供需矛盾突出,森林、湿地、物种等生态资源的保护压力也越来越大。生态产品需求与供给矛盾,给林业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外部环境和内在动力,决定了林业的定位和发展方向。

2、内部环境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林业发展工作。早在本世纪初就确立了“生态立市”发展战略,2018年又提出了建设宜居宜业绿色新城战略构想,把林业作为生态建设之本,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落实林业发展规划,发展势头越来越好。

二是广大山区群众热切期盼搞好林业。我市群众自古就有“靠山吃山、吃山养山”的传统文化习惯,至今仍把林业作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把葱笼茂密的森林作为生活富足、社会文明的象征,热切期望和迫切要求搞好林业。

三是具有较好的林业发展基础和条件。一方面,我市所处的地理环境适宜于暖温带多种树种生长,具有林业发展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另一方面,我市有若干优良乡土树种可大力推广和发展。经过多年的发展建设,我市干部群众已积累了丰富的林业生产经验和技术,很多人是林业生产的行家里手,有较丰富的人才资源和人力资源。

三、“十四五”林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林业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作用,坚持发展生态林业、富民林业、人文林业,坚持依法治林、科学育林、全民护林,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繁荣林业生态文化,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科学布局原则

坚持严格保护,生态优先,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区突破,科学处理好森林供给和合理利用的关系,把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效益放在首位,加强资源保护,培育绿色健康森林,增强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坚持改革创新,绿色发展,生态富民原则

强化森林资源培育,提高森林数量和质量,用生态思路谋划产业,始终把提高经济效益、促进林农增收致富作为林业的重要任务,不断深化林业管理体制改革,切实转变林业经济增长方式,调整林特产业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经济与生态协调发展的林特产业体系。

3、坚持创新推动,科技兴林,依法治林原则

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全面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大力推广先进实用技术,建立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林业政策法规体系,加大林业行政执法监督力度,规范林业行政执法行为,文明执法;坚持规范性文件清理常态化。

4、坚持政府引导,全民参与,全社会办林业原则

以各级政府为主导,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林业建设,实现林业多元化发展;重大建设项目要纳入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各级财政预算,积极争取国家投入,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林业建设。加强生态文化的宣传教育,倡导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

(三)总体思路

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和生态发展思想,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坚持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搞好国土空间绿化工作,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维护林长制成果。科学处理和协调资源发展与保护、建设速度与质量、政府投入与社会参与、城市绿化与村居绿化的关系。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绿色金融,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完善生态保护红线监管制度,开展生态系统保护成效监测评估。大力提升森林资源管护、森林经营培育、改革创新、产业富民、生态文化传播能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促进栖霞林业的持续稳定和谐健康发展。

(四)发展目标

适应全市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要求,稳定森林资源数量,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形成森林景观优美、城镇森林环绕、道路绿树成荫,林水相依、林路相连、山水相映的绿色生态格局,建立起功能比较齐全、结构基本稳定、生态趋向良好的森林生态系统,努力建成生态示范区,使其成为烟台市区及周边稳定的水源保护地。重点发展以苹果果品生产加工、种苗花卉、森林旅游、林下经济、木本粮油等主导产业,持续推进林特产业转型升级。继续深化林业改革,不断推进森林文化理念宣传,加强保障能力建设,为林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把栖霞建设成为山清水秀、林茂果丰的生态宜居宜业旅游城市。

林地保有量:12.8万公顷。

国家和省级公益林保有量:3.14万公顷和0.46万公顷。

林木覆盖率:70%。

活立木总蓄积90万立方米。

保护地6处,面积:2.2万公顷(含湿地公园)。

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下。

林业有害生物病虫成灾率:控制在2.1‰以下,无公害防治率达到95%以上,灾害测报准确率达到95%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违法案件查处率:95%以上,处结率:100%。

苹果等水果经济林保有量:8.5万公顷。

木本粮油经济林保有量:0.2万公顷。

新创建森林镇街:5处。

新创建森林村居:20处。

新发展龙头企业:5家。

新发展省级示范社:5家。

新发展省级十佳观光果园:3家。

林业产值:220亿元。

(五)发展格局

根据栖霞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情况和林业生产现状,本着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发挥优势的原则,将全市建设成以牙山自然保护区、艾山风景区为重心,以长春湖、龙门口两座中型水库上游以及白洋河、清水河、漩河、清洋河和黄水河五大河流为框架的牢固的山区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林体系。结合道路彩化、城区、城郊美化和山区商品经济林发展,全市逐渐形成包含山丘、平原、河溪、道路和村镇为一体的功能比较完善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

根据我市目前地域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将全市划分为三大板块,即以加快建设水源保护地为重点,保障南水北调水质及全市各水系生态安全为目标的水源地保护建设板块;以加强森林抚育、森林保护和生态旅游为重点的山区森林生态旅游板块;以发展和加工名特优经济林新品种、新产品为重点的平原经济产业板块。通过加强三大板块的建设,促进比较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和比较稳固的林业支撑体系的快速发展。

1、水源保护地生态建设板块

栖霞市为山区丘陵地形,境内群山连绵起伏,是烟台境内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区域内所有的山脉基本上都是汇水区。全市湿地水域面积7486.7公顷,分为河流和水库两个类型。境内白洋河、清水河、漩河、清阳河、黄水河五大主河系,干流总长182.9公里,水域湿地面积2717.2公顷;一级支流55条,总长481.1公里,一级及一级以下支流水域面积2849.6公顷。全市库塘水域面积1919.9公顷,有龙门口、庵里两座中型水库,水域面积482公顷;有小(一)型水库27座,水域面积324公顷;小(二型)水库183座,水域面积571.5公顷,有塘坝839座,水域面积542.4公顷。由于栖霞市多年来一直注重造林绿化和封山育林,因此在大多数河流上游,植被都比较完整,森林覆盖情况良好,森林生态防护功能明显。“十四五”期间,水源地保护生态建设将围绕河流、水库为重点,突出抓好两大水库(长春湖、龙门口水库)上游和五大流域白洋河、清水河、璇河、清阳河、黄水河流域汇水区的生态建设。

2、山区森林生态旅游板块

主要指市区东部的文三路(国道206)以北、张栖路以南的整个牙山山系以及市区西部的文三公路以北,沈海高速路松山以西的整个艾山山系的广大地区。该板块中有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还有崮山市级自然保护区以及艾山风景区,其森林资源和生态旅游资源较为丰富。该板块主要以保护为主,通过人工造林、封山育林和资源管护,对山区进行保护性生态建设,通过综合治理,对部分区域进行生态公园式开发,将其建成风景秀丽的“天然氧吧”和森林生态旅游观光区。重点搞好牙山、崮山自然保护区建设以及艾山风景区的建设,同时搞好204国道和文三路沿路两侧绿化建设。

3、平原经济产业板块

主要指以沈海高速路为中轴线的两侧广大丘陵岗地和平原地带,其南端主要有寺口、官道、观里、杨础、蛇窝泊等镇,北端主要有松山街道。该板块以生态经济林开发为主,有计划地进行建设活动。生态开发重点是以苹果、樱桃为主的果品生产、加工和贸易以及营造核桃、板栗、柿子等木本油料为主的经济林,以增加农民收入。生态建设的重点是城区和城郊大环境绿化,以及沈海高速路、省道209线两侧绿化建设。

四、“十四五”林业发展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国土空间绿化和森林经营

规划造林任务334公顷;封山育林4.2万公顷;森林抚育500公顷;义务植树10万株;建设森林镇街5处,森林村居20处。

经过实施“十三五”规划,我市森林资源逐步稳定,林分质量明显提升,但是,目前全市仍有宜林地、疏林地和低效林需要造林、补植或改造,且这些需要绿化的地方多分布在交通不便的偏远深山,土壤瘠薄、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另外,部分损坏山体需恢复。因此,国土空间绿化仍将是“十四五”及今后一个较长时期全市绿化的重点。山区地形复杂,立地类型不同,要采取相应措施区别对待。对立地条件尚可、便于植苗造林的造林地,采用多树种、多层次造林方式,营造针阔混交林,以提高林分稳定性;对交通不便、采用植苗造林有一定困难的深山远山,采用直播造林方式,营造以保持水土和涵养水源为主要目的的生态公益林;对有幼苗幼树和天然母树下种、或靠大自然自身修复能力能成林的造林地,采取人工留苗养树和封山育林的方式,营造水土保持林;对造林后前三年尚未成林的造林地和部分中幼林,采取特殊保护措施,适时进行抚育管理,严禁牛羊放牧,清除杂草预防火灾和防治病虫害,进一步提高造林成活率、保存率和中幼林的林分质量;对山区坡度25度以上至今尚未退耕还林的坡耕地和窄幅梯田,争取国家有关政策进行退耕还林尝试。

对森林镇街和村居建设,要和发展农村经济、特别是和农户庭院经济、城乡一体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由于村庄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规划中不能照搬同一模式,可采用一镇一式,一村一品。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较好,且已完成新村规划和街道整修的村庄要以街道和庭院绿化为重点,合理设置绿化景点和公共绿地,给人们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空间。尚未进行新村规划建设的自然村要发展门前屋后绿化和庭院绿化,见缝插绿,村庄周围多栽植乔木片林或林带,把每个村庄建成小花园、小林场,以此来带动农村绿化美化彩化上水平、上档次。

开展国土空间绿化行动,要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增加森林面积。重点实施低效林改造工程、森林村居建设工程、破坏山体恢复工程、商品经济林建设工程。实行造林精细化管理,确保造林成果。

加强森林科学经营,最大限度的提高林地利用率,优化重点公益林和重点商品林结构,提高森林质量。重点实施中幼龄林抚育建设工作。

(二)森林资源管护

1、林地保护利用

划定林地生态红线,确定维护生态安全底线,严格执行《山东省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实行差别化管理,分区施策,分级保护,严守林地保有量12.8万公顷的保护红线;继续全面禁止商业性采伐,不突破年森林采伐479立方米的限额;利用好现有的林木采伐管理和木材运输监管信息系统,不断完善功能,提高服务效力。完善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审核审批管理系统,逐步优化申请、审核、审批、公示程序。

2、生态公益林补偿

建立政策体系完备、组织机构健全、管理制度规范、有法可依、健康有序的生态公益林管理体系。保持国家级生态公益林补偿面积3.14万公顷、省级公益林面积0.46万公顷。

3、森林防火

建设较为完善的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及时更新消防装备,大幅提高森林消防装备水平,实现森林消防装备大型化、专业化、扑火手段多样化,提高森林消防科学救火的能力水平;加强森林消防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组织严密、训练有素、管理规范、装备齐全、反应快速的扑火队伍;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开展航空护林,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努力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全面提高森林火灾预防,扑救综合能力,极大的保障全市森林资源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坚决防止重、特大森林火灾发生。

(1)强化宣传教育,保持群防群治格局

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基础是群众,重点在基层。各级各部门坚持把森林防火宣传作为预防森林火灾的重要手段,贯穿整个森林防火期。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短信、微信等媒体,大力宣传《烟台市森林防火条例》、《栖霞市人民政府森林防火禁火令》,并结合森林火灾案例,警示教育群众提高森林火灾的防范意识。二是发挥学校宣传的辐射面和影响力,在中小学校开展“争做护林小卫士”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提高广大师生和学生家长的森林防火意识。三是各镇街充分利用村大喇叭每天早中晚进行宣传,在重点林区进村进山路口、集中连片的坟地建设永久性防火宣传碑,设立防火检查站收缴火种,并配备移动式喇叭进行防火宣传;在景区景点、交通沿线悬挂标语横幅和森林防火彩旗,装备宣传车流动宣传,向辖区群众发放森林防火“明白纸”,向手机用户发送森林防火提醒短信,切实做到宣传标语铺天盖地,森林防火知识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2)严格火源管控,加快推进依法治火

一是加强防火隐患排查。在全市范围集中开展森林火灾隐患大排查大整改活动,对排查出的隐患逐一进行风险评估、建立台账,明确责任领导,制定防控方案,落实防控责任人员和措施,责令限时整改。二是加强“特殊群体”监管。各镇街对“羊倌”、“牛倌”、“聋哑痴呆傻”等群体落实监管责任人,确保其不带火种外出;对三年内死亡人员进行排查,登记造册,烧七、周年时安排专人跟踪监管。三是开展打击野外用火专项行动。严厉打击违法野外用火行为,做到“见烟就查、见火就罚、成灾就抓”,并对肇事者予以曝光。同时,针对各类不稳定因素,提前做好信息研判,及时做好矛盾化解工作,防止人为纵火行为。

(3)加强队伍建设,全面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按照《山东省林长制办公室关于加强护林员和防灭火巡查员队伍建设的意见》(鲁林长办字〔2020〕3号)文件要求,切实加强森林防灭火巡查员队伍建设。规范管理,强化训练,做到“组织、任务、训练、机具”四落实。其中,组建市级森林防灭火巡查员队伍1支,核准机构数80人;镇街依托护林员组建镇级森林防灭火巡查员队伍14支,公益林面积5万亩以上的6个镇街各配备队员15名,公益林面积5万亩以下的8个镇街各配备队员10名;国有牙山林场依托干部职工组建森林防灭火巡查员队伍1支,共配备队员22名。14个镇街各组建镇级森林消防专业队1支,公益林面积5万亩以上的镇街队伍人数达到35人,5万亩以下的镇街队伍人数达到25人;国有牙山林场组建森林消防专业队1支,队伍人数30人。市镇两级专业队按标准配齐运兵车辆、各种防护装备和扑火机具,集中食宿,24小时值班备勤,经常性开展森林防火演练和体能训练,提高装备操作技术技能,接到火情报告,严格按照三个“十五”的要求,快速反应,重兵投入,坚决把森林火灾消灭在初发期。

(4)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夯实防火保障能力

加大投入,切实加强森林防扑火能力建设,每年投入的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水网建设方面,按照1000米的取水半径,在牙山、十八盘、艾山等重点林区加密塘坝、蓄水池数量;在水源缺乏的重点林区,安置移动水囊作为储备水源。路网建设方面,坚持建管并重原则,按照满足专业队3公里半径作业圈要求,同时确保火灾扑救车辆通行。视频监控网方面,按照“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原则,合理选点布局瞭望哨和视频监控系统,所有点位安排专人24小时值班。

(5)加强组织领导,全面卡实防火责任

严格落实森林防火行政首长负责制,每年进入防火期,市委、市政府都召开专题会议,部署冬春季的森林防灭火工作。“月日”、“元宵节”、“清明节”、“五一”等时间节点,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都要召开专题会议进行安排部署,市级领导驻镇街督导、纪委监委“四不两直”督导、市直部门干部职工和镇村党员干部全员坚守坟头及进山路口成为常态。各镇街按照森林防火目标任务,分别与村委会、护林员、森林经营者和在林区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签订森林防灭火责任书,切实把森林防火任务落实分解到山头地块,责任落实到个人肩上,全面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森林防灭火格局。

“十四五”防火规划建设:

一是森林防火宣传教育设备:购置宣传巡逻车辆:5辆,建智能卡口:4处,建宣传碑:6座,建宣传牌600个;

二是火源建设设备:购置野外信息采集照相机:2部,建集中焚烧池:2处(每处80平方米);

三是防火道路与阻隔系统建设:建4米宽防火道路18公里;

四是防火通信和信息指挥系统:购对讲机160台、计算机及网络系统:1套;

五是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按照鲁林长办字[2020]3号文《关于加强护林员和防灭火巡查员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配齐配强专职护林员队伍,队员人数达到500人;高森林火险期,专职护林员集中驻防期间,由各镇街政府采取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在农村党员群众中招聘季节性护林员2000人,落实“网格化”管理责任;

六是其他基础设施:设移动检查站10架;

七是林区墓地迁建及水灭火工程:建公益性墓地1处,林区散坟外迁:500个,在水源地牙山林场建设小型水库1座、塘坝1座、储水池40个、铺设管道5000米;

八是火情瞭望监测系统:购望远镜10台、照明设备600台、巡护服装400套、风雨衣400套、鞋帽手套400套,建瞭望台4座(每处80平方米)、视频监控点20处、护林房2处;

九是扑火机具装备:购风力灭火机110台、滑轮喷射灭火机6台、高压细水雾灭火机6台、移动水泵灭火系统4套、头盔600顶、阻燃扑火服400套、棉大衣200套、防火手套1000幅、三防水靴200双、急救包20套、运兵车6辆、消防水车3辆。

4、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一是继续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监测,实现对全市主要林业有害生物全方位监测预报,提高测报准确率,加强测报对生产的指导。二是根据预测预报制定下年度林业有害生物防治预案和工作方案,对重大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及突发有害生物,立即行动,尽早应急处置,制定防治措施,快速除治,将危害消灭在萌芽状态。三是加强检疫御灾体系建设。加大森林植物复检力度,强化检疫执法工作,抓好苗木生产基地、木材集散地等重点单位和区域的检疫执法工作,严防检疫性有害生物及外来有害生物传播和扩散。加强林业有害生物传播扩散源头管理,抓好产地检疫、调运检疫、跟踪检疫和监管。四强化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药剂药械储备库,提升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应急能力。探索以航空飞行器为平台的突发性林业有害生物大规模防控模式。加强群防群治、联防联治,形成合力。通过持续有效的综合防治,推动主要林业有害生物的发生范围和危害程度稳步下降,危险性有害生物扩散蔓延趋势得到有效遏制,杜绝新的危险性有害生物的传入。

5、野生动植物保护

维护生物多样性,强化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严厉打击各种非法乱捕滥猎、乱采滥挖等行为。重点改善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和珍稀植物繁殖地的生态环境,增强野生动植物监测能力,初步形成野生动植物保护网络。

6、自然保护区建设

继续完善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野生动植物基因保存、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管理体制机制,建立健全自然保护区科研体系、监测体系、管理体系和宣教体系,强化保护区的规范性管理,提高自然保护区科研能力和信息化管理水平。重点进行自然保护区整合工作,一是将栖霞牙山国家森林公园、栖霞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和栖霞牙山省级地质公园整合优化为烟台牙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二是将栖霞艾山省级地质公园和栖霞崮山市级自然保护区撤销后与龙口、蓬莱两市的相关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为烟台艾山省级自然保护区;三是将蛇窝泊镇黑燕顶区域并入莱阳老寨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面积559.41公顷。

7、湿地保护

开展湿地保护基础设施和保护能力建设,积极开展湿地宣教中心和湿地科普基地建设。“十四五”期间湿地保护率达到60%。重点进行湿地公园整合工作,将栖霞白洋河省级湿地公园和烟台大沽夹河市级湿地自然保护区整合优化为烟台白洋河省级湿地自然公园。

8、森林公园建设

坚持保护优先,提质增量,突出重点,协调发展。重点开展科学经营森林风景资源、建设基础设施、创建森林生态旅游精品景区、拓展森林旅游市场等工作,提高森林旅游业档次和水平,增加森林公园综合效益。提高森林公园风景资源质量,推进森林旅游基础良好的森林公园整体上水平、上档次。重点做好:将桃村镇国路夼区域,并入福山狮子山森林自然公园,面积614.48公顷。

9、行政执法

一是加强执法队伍建设管理。争取编制,确保力量。整合林木种苗行政执法、野生动植物保护执法、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执法、林政执法等,成立综合执法队伍,发挥整体合力,保证执法效果。二是加强执法队伍培训和演练,提高素质和执法能力。要制定培训计划,学习业务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做到严格按程序执法,文明执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三是加强执法装备建设,提高快速反应能力,有效打击违法行为。

10、加强应对灾害性天气能力建设

进一步完善《林业生产应对灾害性天气应急方案》,建立应急处置制度和应急方案,不断研发林特产业抗击灾害性天气的技术措施,加强林特生产基地减灾设施建设,提高抵抗自然风险的能力。

(三)林业产业发展

1、加快以种植业为主的产业基地建设

(1)苹果等水果经济林

遵循“稳定面积、优化品种、绿色精品”的原则,建设绿色精品果园,促进水果产业向绿色精品方向发展。栖霞自然条件优越,种植苹果等水果经济林有悠久历史,群众有丰富管理经验,苹果产业已成为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要发挥资源优势,积极推广名特优新品种,实行标准化栽培,科学化管理,规模化经营,努力建设一批标准高、规模大、产量好、示范作用强的重点示范基地。要保持建设面积,稳定在  8.5万公顷,发展品种主要为苹果、梨、葡萄、大樱桃等。“十四五”改造老残苹果园5400公顷。加强优良品种引进培育,利用栖霞市实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优势,加强经济林品种的改良和培育。

(2)木本粮油

依托地域特色和比较优势,建设以核桃、板栗、柿子、油用牡丹、文冠果等为主的木本粮油产业,使我市木本粮油产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一项重要产业。

(3)苗木花卉

以优化布局、控制规模、发展精品为思路,按照“规模集聚、经营集约、技术集成、特色突出”原则,提升一批精品花卉苗木基地。依托栖霞市实林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优势,充分利用社会苗圃信息快、经营自主、市场广阔的便利,大力发展容器育苗、彩色树种、珍贵树种、造型大苗、家庭园艺花卉,提升产品档次,提高经济效益。

(4)野生动物驯养

鼓励有经济基础、善经营、懂管理的经济实体和经营者,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发展适销对路的产品,充实林业产业,增加经济收入。主要养殖品种有梅花鹿、大雁、狐狸等。

2、加快以林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产业发展

(1)非木质林产品精加工

提高苹果等经济林产品加工数量和质量,产品主要有苹果酒、苹果醋、苹果脆片等,要加大投入,开发精品产品,加长产业链条,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年加工能力70万吨。

(2)仓储保鲜、冷链运输物流业

适应苹果等水果经济林生产发展,加快仓储保鲜及配套包装物料纸箱、反光膜、果袋等产业发展,带动物流及相关产业发展。完善各类林产品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林产品电子商务和农超对接,健全林产品销售网络,带动闲散劳动力就业,促进市场繁荣,增加经济收入。

(3)龙头企业及品牌创建

打造产业集群及特色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十四五”新建省级龙头企业5家,省级示范社5家。

3、发展林下经济

以保护森林生态安全为前提,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提高林地生产力和综合效益为核心,充分发挥森林资源和林下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经济,主要种植模式有:林粮、林菜、林苗模式,养殖模式有:林禽、林蜂模式。重点在苹果经济林结果前期进行花生、地瓜等种植的林粮模式,黄瓜、茄子、辣椒、豆类等林菜模式,培育苹果、大樱桃等苗木的林苗模式。重点在林缘及交通便利的林区进行养鸡、养蜂模式。

4、加快以森林旅游康养休闲为主的生态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森林生态资源优势,在保护前提下,建设一批以观光休闲、森林康养、森林人家、森林驿站进行采摘、观光、娱乐等方式的森林旅游线路,让人们在工作之余,充分享受林业发展的成果,修心养性,心旷神怡,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投资建设森林养生养老项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共同致富。

(四)深化林业改革

全面深化林业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激活生产要素,增强林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发展。

1、国有林场改革

2020年底国有牙山林场改革完成上级验收,基本上达到了改革要求,林场落实了公益一类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十四五”期间,一是需继续进行人事方面改革,科学设置岗位,明确岗位职责和条件,实行竞聘上岗、择优聘用、以岗定酬、合同管理。二是建立森林资源监管体制。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监管有效的森林资源产权制度,确保国有林场林地范围和用途的长期稳定。三是提高国有林场综合实力。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营林理念,稳定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质量,不断增强森林生态系统的整体功能。四是完善国有林场的政策支持体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大财政、金融支持等。

2、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加强机制和制度建设,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一是加强林地承包经营纠纷调处工作。设立日常机构,确保林地承包经营纠纷受理、调解、裁决工作有效运行。二是深化林权流转机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进一步规范山林经营权流转,推广发放《林地经营权流转证》。建立和完善林权管理登记系统,规范林权登记、变更等林权管理,实现林权管理数字化和网络化。三是加大培育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引导、鼓励林农结成经营利益共同体。在林农自愿的基础上,以林权为核心,以资金、劳务和亲情、友情为纽带,通过林地、林木、技术等折价入股,培育家庭联合经营、委托经营、合作经营、股份经营成立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家庭林场、行业协会、林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引导发展“公司+基地+农户”等多种形式的林业专业合作经营模式,落实对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的扶持政策,提高林农的组织化程度,推进林业经营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六是成立林权管理服务中心,逐步建成林权管理、流转交易、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林权管理服务机构。

3、深化林业金融改革

继续推动实施森林资源抵押贷款,便利林农小额贷款,争取适合林业生产的长期低息信贷扶持政策。不断完善政策性林业保险体系,形成以林火险、林木综合险和林特产品险为主体的险种体系,充实金融大力支持林业发展格局。

4、继续深化行政审批改革

继续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及材料,缩短审批时限,优化服务质量。

5、国家公园体制建设

以牙山自然保护区、牙山森林公园、牙山地质公园及国有林场为基础,整合国路夼市级森林公园,开展国家公园建设活动,按照国家公园建设标准,创造各种条件,“十四五”期间尽量完成整合。

(五)林业生态文化建设

森林资源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与人类生存息息相关。现代林业理论认为,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科技等行为,还包括文化、美学的行为,要挖掘历史的智慧和经验,进一步协调人与森林的关系,积极探索森林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充分为人类服务。要充分发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大力建设森林生态文化体系,普及生态知识,增强生态意识,弘扬生态文明,积极进行森林文化探索,创新林业生态文化载体,不断引领生态文明建设核心价值观念,形成尊重自然,崇尚节约,爱护生态的林业生态文化理念。

1、继续加强森林城市建设

要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标准要求,加大建设进度,充实建设内容,进一步提高建设水平,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

2、全面推进林业科普事业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会展、摄影展等多种形式,开展林业宣教活动,加强林业信息交流与合作,提升全市各层面的生态意识和科学素养。

3、古树名木保护

古树名木是历史文化遗产,要加强古树名木保护法制建设,加大古树名木保护力度,提高全民古树名木保护意识。一是开展古树名木调查登记,编制出版《栖霞市古树名木》。二是对濒危的古树名木进行修复保护措施,逐株提出修复方案落实。三是积极开展古树名木文化游活动,宣传森林文化、传统文化。四是开展募捐认养等机制,提高全社会保护古树名木的意识。

(六)保障能力建设

林业生产具有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没有坚实的基础支撑是很难发展的。因此,只有加快推进林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加强林业信息化建设,加快林业种业发展,强化林业基层队伍建设,夯实林业发展基础,才能增强林业发展能力。

1、种苗保障能力建设

一是建立完备的林木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加大扶持力度,充分发挥各种经济成分苗圃的生产功能,全市苗圃面积稳定  135公顷,年出圃苗木2000万株,保障我市各项生态建设工程需求。二是完善林木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要通过科技示范、推广优新品种,提升我市特色树种新品种、良种培育水平,为我市及周边地区林木种苗产业持续发展、技术服务等提供支撑与保障。

2、强化队伍建设

(1)壮大队伍建设

加强森林资源培育、森林管护、林业资源和生态状况监测、林业技术推广、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森林消防、保护区管理等林业队伍建设,落实编制和工作经费,切实稳定林业队伍。

(2)开展人才培养

围绕林业学科建设和发展目标,加强专业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加强林业干部在职培训和交流,提高林业专业人才的整体素质。一是进一步健全林业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与高等林业院校、科研院所及先进地区的沟通交流;加强林业行业网络、广播、电视等远程教育培训平台建设,形成林业远程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林业科技示范基地等林业技能培训基地建设。二是通过林业科技项目等,采用业务进修、特殊培养、学术交流、实践锻炼、技术考察等多种方式,加大对各级林业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三是加强人才教育培养。继续支持干部参加学历教育培训,安排不同领域、不同层次的全员培训,提高整体技术水平。四是完善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建立完善干部能上能下的任用机制、激励保障机制和干部监督机制;改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充分调动林业人才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3)壮大新型职业林农队伍

针对不同类型林农从业特点及能力素质要求,以林农需求为导向,制定教育培训计划,分产业、分区域、分类型开展林农全产业链培养并进行后续跟踪服务,确保培训质量。主要以林业合作社带头人、林业龙头企业骨干和社会化服务能手等新型林业经营主体为重点培育对象,着重组织针对“林业乡土专家”的技术培训、进修和参观考察,通过教育培训和示范带动,将更多的林农培育成为新型职业林农,进一步发展壮大我市新型职业林农队伍。

3、加快林业科技创新

坚持“强化创新、重点突破、优化配置、支撑发展”方针,加强林业科技攻关和应用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民间科研机构作用,着力实施一批成果转化项目,促进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为现代林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1)强化自主创新

紧紧围绕林业生产实际,重点突破林业关键领域核心技术。重点加强林业生态建设、森林经营和保护、资源培育与高效利用、森林碳汇、林业生物产业、木本粮油、林业生物能源、林业信息化等领域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

(2)强化协同创新。

要充分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在林业关键技术难题攻关、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共建、人才培养、科普宣传等方面的作用,开展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实现各方的优势互补,加速林业科技成果转化和林业技术推广建设,不断提升林业科技与推广服务能力,促进林业增产增收。

4、加强林业资源与生态状况监测

加强全市森林资源的基础调查,建立本底数据库;建立森林面积、森林蓄积、森林效益等重要森林指标的动态监测网络、数据更新与维护体系、评价与报告制度。全面整合森林资源监测、森林生态功能监测、森林增长指标考核、林地"一张图"建设等内容,创新监测技术,提高监测水平,建立省、市、县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状况年度监测体系。

5、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继续加强国有林场基础设施建设

继续加大国有牙山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将林区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建设纳入同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相关行业发展规划,努力改善国有林场生产生活条件。

(2)加强镇街林业站建设

一是按照建设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要求,全面加强镇街林业工作站基础设施建设,确保林业各项工作在基层全面落实。二是强化业务培训,“十四五”期末,林业站长和主要岗位人员要全部持证上岗。

(3)提高林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

以林业生产区作业道建设、节水灌溉设施建设为主,进一步提高园区、基地设施建设水平,提高林特生产抗风险能力。

(七)林业扶贫

深入实施扶贫攻坚计划,按照“对生态特别重要和脆弱的实行生态保护扶贫”要求,做好林业扶贫工作。对部分贫困镇街村和贫困户,做好资金和政策倾斜,根据自身自然条件、区位优势、经济水平大力推进以经济林、林下经济、林产品加工、生态旅游等为主的产业扶贫、项目扶贫,培育壮大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增加经济收入。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和宣传教育,统筹协调规划

1、加强领导,统筹规划

要加强对规划的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树立新发展理念和系统理念,对重大事项进行统一部署、综合决策,对规划实施进行监督、评估,确保规划顺利实施。各相关部门应充分认识林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切实发挥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各负其责,通力协作,积极支持,群策群力抓好林业发展“十四五”工作。

2、将林业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林业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社会性和长期性,是全党、全民、全社会的共同事业。各级政府应当将其纳入同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定期研究和安排部署林业工作,及时解决林业建设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做到认识到位、政策到位、工作到位。

3、加强和改进林业宣传

充分发挥宣传工作对现代林业建设的特殊作用。围绕国土空间绿化、森林资源保护、森林防火、林业行政执法等工作,积极开展林业宣传,坚持把林业生态教育作为全民教育、全程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内容,把增强全民林业生态意识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于“五位一体”建设之中,提倡先进生态价值观和生态审美观,唤起全民生态意识,使广大公民自觉承担更多林业生态建设责任和义务,积极投身林业事业,自觉保护绿化成果。

4、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林业

林业是全社会的共同事业。要发挥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社会团体作用,动员各方面力量投身林业事业。同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相互协调,密切配合,支持林业发展。

(二)加大投入,保证政策支持

1、加大财政资金投入

加大对林业的扶持力度,健全财政支持林业发展的稳定增长机制。建立与森林蓄积较快增长、林地面积保持稳定相适应的财政投入机制。

2、积极融资,发展非公有制林业

一是要搞好林权制度改革,在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搞活林地使用权。鼓励各种社会投资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发展林业。二是开展多渠道融资,促进金融机构融资和银行贷款在林业建设方面的投资,根据国家政策开展森林保险工作。

3、坚持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坚持开展全民义务植树和多种形式社会造林,提高适龄公民尽责率,推动全民义务植树运动向深度和广度发展。

4、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扶持

按照国家林业发展方向,结合我市实际情况,筛选具有较好发展前途和能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项目,“十四五”期间,主要围绕森林抚育补贴、森林村居、减灾防灾等方面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扶持。

(三)加强目标考核,保障规划实施

推行林长制,建立规划目标考核制度,明确各项考核内容,确保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各项指标的完成。要把保护发展林业资源等相关指标作为政府目标考核列入各级干部任期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健全保护发展森林资源目标责任长效机制和森林增长指标考核制度,将生态红线、森林覆盖率、林木蓄积量、林地等指标列为政府年度绩效考核,层层签订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状,制定严格的考核奖惩措施,确保实现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持续稳定双增长。要加强部门合作,将规划中的各项目标层层落实到各部门和重点实施单位,共同推进规划实施,确保规划任务的顺利完成。建立规划评估考核机制,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和终期考核。

(四)全面加强依法治林

加强林业法律法规宣传和普法教育,提高全社会守法意识和自觉性。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和法定程序办各种行政许可审核审批工作。积极开展专项行动,依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活动。坚持依法治火,从严管火,不断提高森林火灾防控能力。加强林业执法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培训管理和法制廉政教育,不断提高执法人员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五)全面推进林业科技创新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兴林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生态发展理念在林业上的直观体现。林业科研要面向林业建设,把林业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起来,围绕生产中的关键技术进行科学研究,使科研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根据我市当前情况,一要迅速扭转目前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短缺的被动局面,招聘引进人才,壮大科技队伍,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二要下大力气搞好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推广,提高林业有害生物防疫、防治新技术和森林生物资源利用率。当前急需推广各种适宜栖霞气候特点和立地条件的优良乡土树种和引进优良品种,注重乡土树种保护、提纯复壮和开发利用。积极采用林业新技术、新成果、新方法,提高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促进林业向高产优质高效方向发展。

(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一是要加强林业机构建设,林业不但有很强的公益性、社会性,它还具有建设的长期性、连续性和艰巨性。要搞好林业建设,必须有一个完整而长期稳定的行政管理机构以及推广服务体系才能胜任。镇街林业站是最基层的林业机构,其担负着政策宣传、资源保护、生产组织、科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等重要职责。“要通过深化改革,精简人员,提高素质,强化职能,落实经费,发挥作用”。

二是要加强全市林业系统机关作风建设,外树形象,内强素质,进一步提高领导班子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进一步增强全市林业系统全体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着力打造一支具有高度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的干部职工队伍,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推进全市林业事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不断开创林业工作新局面,确保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