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引号: 11370686004218461X/2021-13639 成文日期: 2021-11-02
发布机构: 栖霞市教体局 组配分类: 专项规划

栖霞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发布日期:2021-11-02 来源:

字号:

教育体育“十三五”规划实施以来,在市委市政的坚强领导下,教育和体育局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着眼于教育体育全面、创新、协调、内涵、和谐建设,大胆突破瓶颈和障碍,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均衡发展,紧紧围绕教育保障、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主题,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体育事业的持续快速发展,基本实现了教育体育“十三五”规划预期,为教育体育“十四五”发展规划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十三五”期间我市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情况

(一)教育事业赶超发展,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

1、学前教育普惠发展。严格按照《栖霞市普惠性幼儿园认定办法》,解决“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全市共有85所幼儿园,在园幼儿8343人,其中,省级师范园11所,省级一类园12所,优质率达到27%。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100%,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99%以上,普惠率达到83.27%。办园条件持续改善,16所中心园全部新建、改建完成,可容纳学位3150个,确保二胎政策入园高峰顺利过渡。努力提高办园层次,师资待遇、办园环境、队伍建设明显改善,到2019年底,幼儿教师资格证和学历证人数达到861人次,较去年分别提升7%和4%。全面落实《幼儿园工作规程》,组织园长、骨干教师进行专项培训,打造高素质幼师队伍。加强教学研究,持续开展幼儿园“一师一优课”评选活动,全面提升保教质量。办园行为持续改观,“小学化”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取缔、整改无证园,为孩子们营造安全健康成长环境。

2、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2019年首次通过网上智慧招生平台对5500余名学生审核认定,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根据《栖霞市2018—2020年解决大班额问题专项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稳步推进解决大班额问题,四中、开发区中心小学、西城希望小学3所学校全部投入使用,超前完成年度计划。积极探索课堂教学改革,通过互联网+教学应用、德育一体化教学、综合实践和校本课程开设,打造课堂教学新模式,教研室“书香阅读活动”、实验小学“悦心教育”、蛇窝小学“习惯养成序列化”、大庆路学校“温润课程”、观里中学“书香校园”、实验中学“综合实践课程”、庄园中学“语文单元拓展整合教学”等得到推广。开展“送课下乡”和优质课推选活动,发挥课堂教学优质的辐射示范作用。

3、高中教育突破发展。落实新高考综合改革研究行动和精准备考规律研究行动,强力推动以教学为核心的管理理念落实。重新修订绩效工资、评先选优考核意见,提升高中教师积极性。推行学校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考核,提升工作动力。对班主任、任课教师和重点班、普通班教师探索实行组合制,做到能上能下,优胜劣汰。依托阿里“钉钉”系统打造“智慧教育”,高品质开展“智慧教育大讲堂”“家庭教育微课堂”“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公益活动,与清华紫光教育集团签订了《普通高中人才培养合作协议》,不断提升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2017以来,在招生人数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的情况下,我市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5660人,持续保持稳定态势。

4、职业教育融合发展。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计划、职业院校管理水平提升计划等5项计划。通过首批省规范化中职验收。完善了风电实训教学设施条件风电发电机组建设。建设了栖霞工匠孵化基地。完成风电学校录播教室建设。我市参加春季高考的学生录取率达到百分之百。培训职工和农村干部3000多人次。校园文化建设面貌大改观。师生参加烟台市以上技能大赛、课题、作品获奖近百人次。每个班级和实训教室都配备了班班通一体机。开发编写出版了风电专业校本课程和教材。

5、特殊教育健康发展。根据《栖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8-2020年)》要求,我市大力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目前,建立学籍学生35人,随班就读1人,康复中心10人,申请延迟入学和不具备接受教育能力20人。积极开展随班就读资源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特殊教育专业技能。2019年,新建特殊资源教室5处,投入80万元打造特殊资源中心1处,同时,继续投资35万元用于特殊资源教室建设。

6、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在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县域内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全面完成全面改薄工作,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如期完成,青少年校外实践活动基地建设实现质的突破,小学段学校的课后服务工作实现全覆盖。进行教育资源集中整合,学校布局更趋合理,全市学校共有39处,其中,普通高中3处,职业学校1处,初中10处,小学21处,九年一贯制学校2处(松山和庙后学校),特殊教育学校1处,体校1处。在校学生3.3万人,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达到99.28%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逐年上升。实施以居住证为主要依据的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适龄残疾儿童、特困家庭儿童和农村留守儿童的入学保教工作得到有效保障。办学条件持续改善,继续加大学校标准化建设投入,“十三五”期间累计投资1.86亿元完成桃村中学、苏家店中小学等17处学校及4处乡镇中心幼儿园校舍建设任务,新扩建面积共计12.5万平方米。持续加大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414万元,建设“班班通”315套;投入182万元,更新师生计算机666台;投入743万元,建设多媒体录播教室26处;投入318万元,建设创新及益智等各类标准化实验室26处;投入564万元,建设教育网络中心;投入80万元安装校园监控系统,做到校园平台与公安监控全覆盖。

7、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以理顺管理体制为“突破口”,建立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机制。2016年以来共招聘458名紧缺学科教师,其中,乡镇学校补充278名,占比61%,全面完成大班额教师配备计划。突出教育家办学理念,下发了《关于对栖霞市首批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园长)建设工程人选进行届终考核的通知》,打造校长队伍领军人才。加强校长、校长后备人才培训,组织100余名校长分别到浙江、深圳、上海等地参加省素质教育专题培训、高中校长后备人才培训、全国中华文化涵养师德提升工程活动和新样态学校试验区交流活动。加强教师能绩考核,制定下发了《班主任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办法》,进一步完善了《奖励性绩效工资考核分配指导办法》,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完善校长评价制度,制定出台了《栖霞市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学年度考核办法》《栖霞市义务教育段学校校长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实施办法》,建立多元化校长考核评价体系和义务教育学校校长后备人才库。举行庆祝第35个教师节表彰活动,选树表扬栖霞市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620个,为4913名教师颁发乡村任教30年、20年荣誉证书,提升教师荣誉感。

8、学生资助更加精准。十三五期间,我市全面落实党和国家资助政策,进一步提高资助标准,扩大资助覆盖面,做到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和中职以及高等教育各学段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2016年开始,我市对学前教育建档立卡学生实行免保教费,义务教育寄宿生实行“两免一补”,高中建档立卡学生实行免学杂费,中职建档立卡学生实行免学费。在部属、外省高校就读的山东籍建档立卡本专科生,按实际缴纳学费标准给予免除学费补助,免学费补助标准最高不超过8000元。自2017年起,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费补助范围由15%扩大至30%。从2019年秋季学期起,对城乡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实施生活费补助政策,家庭经济困难非寄宿生资助面为在校非寄宿生的8%,标准为小学每生每年500元、初中每生每年625元;在中职学校新设国家奖学金,奖励标准为6000元。截至目前,我市共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46946人次,发放各类助学金4684.045万元。

9、校园安全不断加强。建立了学校安全风险防控联动机制、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安全保障和风险防控机制,将学校安全工作作为教育督导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平安校园建设,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形成“人防、物防、技防”结合防范体系。公办民办124个教育教学单位共配个安保385人(370多人为教师兼职);配备各种安保器械2669件;安装防冲撞设施88处;各类视频监控摄像头4703个,做到了校园全覆盖,重要部位摄像头与公安进行了联网,所有教育教学单位全部配备一键报警系统,并与公安联网。加强安全体系化建设,初步起草了236万字的《学校安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手册》,为学校安全标准化、系统化建设提供模板。提高校园安全专业化水平,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聘请烟台市海汇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围绕学校完善风险防控长效工作机制、交通安全、安全责任和有关安全制度及预案建立、饮食安全、校舍安全、消防安全、安全保卫等方面落实情况进行督查,整改安全隐患100多处,减少、杜绝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

(二)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1、体育组织情况。一是全民健身组织网络逐步完善。构建起市、镇、街、社区、站点五级公共体育组织网络。截止2018年底,栖霞市16个镇街成立了体育总会和老年人体育协会、90%社区成立了健身团队。二是大力发展单项体育组织。近两年新成立足球、羽毛球、篮球、围棋、青少年篮球等体育协会,同时成立了映辉跆道、玉龙跆拳道、铭坤武道、铭豪武术搏击、龙文翔武武术、风尚体育舞蹈、聚益武术等俱乐部,全市单项体育协会达11个,体育类俱乐部达20多个。三是社会体育组织自我提升和服务能力不断加强。2016年以来,市级各类社会体育组织共举办跆拳道、太极拳、健身气功、广场舞等大型体育培训班20余场次。四是多元办赛机制不断成熟。由政府主导办赛向社会化、市场化办赛转变,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积极引导和支持社会组织、社会力量举办各类健身赛事活动。五是推进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各镇、街道全面建成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社区(居民区)普遍建立综合文体活动站点,实现体育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全覆盖。

2、体育活动情况。一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2016年以来,栖霞市年均组织市级以上大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0场次、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200场次,活动内容既覆盖了健身跑(走)、球类、棋类、登山、广场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身项目,也重点扶持推广了武术、太极拳、健身气功等传统运动项目,又助推发展了跆拳道、轮滑、瑜伽、游泳、社区欢乐汇、球类社区联赛等时尚休闲运动项目,得到群众的认可和肯定,直接参与人数达到十余万人次。举办的大型赛事活动有“世界蹼泳锦标赛公开水域比赛”、“山东省青少年皮划艇、赛艇锦标赛”、“山东省公路自行车冠军赛”、“全国太极拳推广展示大联动活动”等世界、省、市级重大赛事,吸引了国际、国内、省、市范围内优秀选手参赛,有力推动我市全民健身工作向更高水平迈进。二是加快发展足球。足球运动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创新足球管理模式,完善足球产业链。栖霞市现有公共足球场1块(标准11人制足球场)、学校足球场地39块。积极组织开展校园足球活动,2015年起每年举办“市长杯”校园足球联赛(中学组和小学组)活动,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三是重点发展青少年体育。青少年是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重点人群,大力普及青少年体育活动,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全面实施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积极发挥“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等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的示范作用,年均举办“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中小学校园篮球联赛、乒乓球联赛、足球联赛、田径运动会、跳绳、踢毽比赛等赛事活动百余场次。同时加强学校体育教育,将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方式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保证学生在校的体育场地和锻炼时间。

3、体育设施情况。一是编制《烟台市栖霞市公共体育设施专项布局规划(2018-2020年)》,将体育用地纳入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用地需求,有效推进设施建设。二是提高社区体育设施品质和饱和度。围绕“两个攻坚、两个崛起”,结合“棚户区改造”、“六联六促”、“医养结合”等全市性总体工作部署,充分考虑社区公共体育设施需求,2016年起,为镇街社区新建或升级改造室内外健身场地200余处,投放健身器材1200余件,截止2018年底栖霞市已实现社区健身设施100%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达到1.8㎡以上,现代化、高配置的运动场地进一步满足了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三是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利用效率。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办体育的新路子,严格落实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补助政策,栖霞市东山体育场已实现免费低收费向社会开放。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公共室外健身器材进行定期巡检维修,确保群众健身安全。四是投入760万元,于龙腾广场西南处建设栖霞市移动式全民健身馆项目,工程于2019年11月开工建设,目前该项目基础建设人工挖桩孔已经结束。五是县级“三个一”工程:我市现有体育场1处,(栖霞市东山体育场)、健身广场1处(文化广场),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目前项目正在施工建设中)。另外我市还拥有体育公园1处(翠屏山健身主题公园)、健身广场1处(龙腾广场)。我市16个镇街已有15处建成综合性文体服务中心和多功能运动场,尚有1处(寺口镇)正在建设中。六是我市现有社会足球场地1处(栖霞市东山体育场),按照市体育局要求,我市需新建社会足球场2处:灵山足球场和庄园街道足球场。灵山足球场项目正在进行场地平整和排水系统建设;庄园街道足球场正在按计划推进立项等工作。

4、健身指导情况。一是提高志愿服务水平。积极倡导广大市民尤其是体育工作者参加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主体,包括协会俱乐部会员、教练员、优秀运动员、体育工作者、体育教师和社会热心人士在内,经过培训组成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定期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活动进社区(居民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活动。二是完善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栖霞市依托现有资源定期举办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实现年度体质测试与健身人口抽测常态化。近年来共组织开展国民体质监测“进社区、进机关、进企业、进广场、进校园”公益活动80余场次,不间断为10000余名社区群众、机关干部、企业职工、在校师生进行了免费体质检测,出具体质评估报告和运动处方,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提供具有个性化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也为省市体育工作、体育政策实施提供基础依据。国民体质监测工作已经成为我市的一项重点体育工作,成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的有力举措。三是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今年,多次选派优秀社会体育指导员参加上级组织的培训,其中国家级1人、一级1人、二级40人。目前,我市的社会体育指导员达3000多人,广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活跃在各个健身站点上,推动了我市群众健身活动的开展。

5、体育文化情况。一是营造全民健身良好氛围。我市一直注重创新宣传观念和宣传方式、注重宣传实效,以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全民健身重大活动为契机,通过电视、网络、报纸、发放宣传材料等举措做好重点宣传,推动广大市民参与健身活动的积极性;注重推广健身知识和方法,做好普及宣传,通过建设健身科普画廊,开设专题讲座,等形式做好健身知识宣传。每年我市均举办健身知识专题讲座,通过现场传授、现场咨询、现场解答的形式普及科学健身方法。医疗部门在宣传健康知识和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加入了“全民健身预防疾病”的内容。倡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健身,提高身体素质,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的观念,形成了“人人健身、天天健身”的良好氛围。二是推进健身休闲旅游业发展。依托长春湖、牙山、天崮山、艾山等资源,策划组织各类登山大赛,开展环长春湖自行车、环长春湖健步走、环长春湖长跑、山东省青少年皮划艇、赛艇锦标赛、天崮山登山节、户外拓展等休闲活动。依托山、林、湖等资源,发挥区域功能和优势,形成休闲、健身、购物于一体的特色体育旅游线。

6、县级“15分钟健身圈”建设情况。建成了“环长春湖健身圈”、辐射区域涉及庵里村、宫后村、赤巷口村、兴利村、松山村、龙村村等区域;“龙腾广场健身圈”辐射范围涉及凤翔小区、凤翔花园、长春湖1号、华府名都、草庵村、观东村、大卧龙村、小卧龙村等区域,“文化广场健身圈”位于翠屏街道办事处市中心位置,辐射区域为公路局小区、丽景园小区、富贵园小区、金苹果绿苑小区、阳光名都等区域;“市体育场健身圈”位于市中心东面,辐射区域为工商小区、地税家园、太升公寓、学府苑、东山小区、城东沟村、大流口村、小流口村等区域。“一中体育场健身圈”辐射区域为文化小区、幸富茗苑、翠屏小区、大雾夼村、小雾夼村、城关村等区域。“爱尚游泳健身健身圈”辐射区域为南方村、枣行村、南二里店村、南三里店村、幸福家苑、翠屏御景、站前花园、悦心苑小区等区域。以上健身场地的建设最大程度满足了广大群众“15分钟健身圈”需求。城区社区的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

7、公共体育设施、学校体育设施对外开放情况。栖霞市体育场建于1991年,占地面积30000平方米,室外场地面积26700平方米,属于丙类体育场馆,能够严格根据《大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等相关规定对广大市民全年开放,周一至周五每天开放9小时,公休日、法定节假日、学校寒暑假,每天开放时间16小时,户外公共区域及户外健身器材每天24小时开放。我市一中体育场和实验小学体育场的田径场、篮球场等体育场地设施,处在社区居民集中区域,在不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前提下按照上级规定向社会开放,寒暑假、双休日、 法定节假日每天开放14个小时(6:00-20:00),工作日期间每天开放2小时(18:00—20:00)。目前翠屏中学、凤翔小学、大庆路学校三所学校体育场地及设施正在逐步向社会开放。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我市教育体育工作整体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同,但存在问题不容忽视。概括如下:

一是农村学校师资配备仍需加强。在师资上,农村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结构性短缺,农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现象严重,部分学科专业教师缺口较大,教师教育、培训机制还不够完善,需下大气力解决。

二是教育管理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虽然全市学校管理水平有了很大进步,但只是自己和自己比,与原来较低的基础比,实际管理还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学校常规管理需进一步巩固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教育评价机制、校园文化建设等需进一步探索创新。

三是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我市的教育教学质量保持了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但与周边县市区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在提升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实践能力上,还存在不足。群众对高中教育质量还不十分满意。名校、名校长、名师不多,竞争优势不明显。

二、“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指导思想和规划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大会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总体工作部署,积极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努力办好公平教育、智慧教育、满意教育。大力实施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体、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完善全民公共服务体系,切实保障全民参加体育健身活动的权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为胶东风情绿色新城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思路

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教学中心,质量第一”的工作方针,紧密结合栖霞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教育实际,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提升发展水平,创新体制机制,健全保障体系,切实推动全市教育、体育事业科学发展。

(三)主要目标

1、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为突破口,以“振兴栖霞教育”为目标,积极发展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义务教育,推动普通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关心支持特殊教育,规范发展民办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条件,积极打造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县。到2025年,全面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符合人民群众意愿,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教育新格局。持续保持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9%,高中入学率100%,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96%以上,随班跟读残疾儿童占比60%以上。适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率达到100%,优先安置公办学校就读。由于省市规范化学校评选项目已经取消,到2025年,争取5所学校达到省级精神文明校园标准,所有农村学校均建成乡村温馨校园。

2、围绕构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相适应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这一目标,加快场地设施建设,完善组织和健身指导体系,激发群众参与全民健身的热情,营造重视全民健身、支持全民健身、参与全民健身的社会氛围。深入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倡导科学健身,促进消费需求,提升人民幸福指数。

(四)发展任务

1、坚持人才强教战略,定向发力,持续推进校长职级制、任职资格制度、后备人才库制度、多元化校长考核评价体系建设,培养责任担当干部队伍。重视专业发展,打造齐鲁、烟台、栖霞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人选)300人以上。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实施办法》,深入推进“县管校聘”管理改革,加强教师交流,实行新入职教师城乡交流交流轮岗培训制度。健全符合教育特点的中小学教师公开招聘制度,实行招聘“面试前置”,推行校园招聘,探索中等职业学校自主招聘,吸引补充教育人才400人以上。深化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稳妥接收全市中小学教师中级职称评审权限,开展好中级职称评审工作。全面落实乡村教师职称评聘“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和“直评直聘”政策,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2、把管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作为关键点,破解教育发展瓶颈,推动教育质量提升。强力落实以教学为核心的管理理念,成立考核评价小组,从绩效工资发放、评先选优、表扬激励等方面制定学校和教师考核指导性意见,实现多劳多得,公平公正。实施教育精准管理,坚持精准定责,精准施策,精准问责,按照教育教学特点和规律,抓学生管理,教师管理,校长管理,奖惩考核等关键,将责任分解到班子成员、机关科室、机关干部、校长、教师,为教育发展献智尽责。充分发挥教育基金作用,对成绩突出的学校和个人进行褒奖,提升工作积极性。打破常规,对班主任、任课教师探索实行组阁制和末位淘汰制,做到能上能下,优胜劣汰。推行学校领导干部任期目标责任制,加强领导干部考核,提升工作动力。鼓励社会力量办学,根据《栖霞市中小学及幼儿园布局规划(2019-2030)》,预计我市将引入一处民办学校,学段将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和普通高中,发挥民办教育“鲶鱼效应”,为我市学生上学提供更多选择。学校实行动态调整评价,建立“看基础、看发展、看变化、多维度、多方案评价”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让不同生源基础和生源结构的学校都能振奋精神,进行自我革新,走向内涵、特色、优质发展。

3、进一步深化高效课堂建设,引导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学生学习方法的研究,推广先进学校的经验做法,全面提高课堂效率。积极应用现代教育信息手段提高课堂效率,依托各级“互联网+教育”平台,开展网络教学、空中家校、网络教研等活动,推动新技术支持下的教育模式和生态重构。充分发挥一中、实验中学、庄园中学、实验小学等实验学校的创新示范作用,指导全市中小学逐步推广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建立健全智慧教育体制机制,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培育一批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技术应用、有较强实践创新能力的智慧教育人才,有序开展主题教研活动,建立丰富“互联网+课堂”教学资源库。加强与阿里巴巴公司深度合作,深化“钉钉”教育管理平台应用,提升教学管理水平。

4、全面推行、落实《山东省幼儿园管理条例》,抓稳定,促民办园规范发展,抓内涵,促公办园质量提升。投入2800万元,新建机关幼儿园,可容纳学位600个,彻底改变城区公办园办园条件差的问题。发挥优质园的示范引领作用,以山东省教改项目实验基地和子项目为抓手,每年举办现场观摩、送教下乡和培训研讨活动,搭建相互借鉴交流和提升的平台,研训结合,助推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扎实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深入建设。真正发挥16所镇街区中心园区域内核心地位,带动民办园均衡发展。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园和“镇村一体化”办园模式,进一步拉动公办率提升。规范办园行为,坚决杜绝“小学化”现象。到2025年,全市80%以上幼儿园达省定标准,一类园数达总数50%以上,学前3年入园率达到99%以上,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广覆盖、保基本、促公平、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

5、继续深化义务教育招生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招生行为,对招生计划、招生范围、招生程序和招生结果予以公示。按照破解“大班额”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2020年7月底前全面消除“大班额”。进一步规范办学行为,开齐、上足、教好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实现减负与提质同步。规范和完善学校章程,推动学校进一步明确办学理念、制定发展规划、建设现代学校制度、特色发展、课程改革、课堂改进、教师专业发展、开放办学等八项常规性工作,全面提升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品质。依托青少年校外活动基地,整合市域内的综合实践教育基地,带动乡村少年宫建设。加大师资培训力度,聘请非遗传承人等走进学校作为兼职辅导员,为广大青少年健康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6、积极推动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计划落实,优化资源配置,调动高中办学积极性。加强对新高考的研究,认真把握国家统考三科和省选考六科的命题指导思想、命题思路和命题特点。积极探索适合学校的选课走班模式、学生生涯规划、选课走班下的教学组织模式、学生与教师评价机制、各学科教学策略等,切实提高教育教学实效。强力推进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堂教学改革,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新课标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水平。深入研究“强基计划”招生政策机制,加大对边际生、偏科生、特长生的精准帮扶和指导,积极挖掘每一个学生智育潜能。2025年本科上线率拟达到40%。

7、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省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编制并推进落实市、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加强职校学生德育工作, 强化德技结合教育,认真贯彻《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大纲》,发挥课堂尤其是思政课德育主渠道作用,开展职校“文明风采活动”,加强职校学生养成教育、创业和工匠精神教育。提高职业教育质量,加强职校精细化常规管理,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认真研究春季高考和优生培养,加强实习实训教学。完善教学常规管理和考核机制,深化职校校本教研和培训,推进风电等品牌专业建设和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加快数字化校园建设,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认真组织参加各级学生技能大赛和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引领师生素质技能水平提高。

8、结合《栖霞市第二期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进一步推进融合教育,优先采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方式,就近安排适龄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让具备受教育能力的100%纳入学籍管理。依托特殊资源中心1处、特殊资源教室12处,开展普通学校随班就读资源教师的专业培训,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加强特教各种功能室和相关设施建设,建立残疾人就读、康复、就业指导中心,扩大残疾儿童接收教育和康复训练机会。

9、整体推进家庭教育,建立家庭教育研究指导中心,组建专家讲师团和专家支持团队,充分利用“钉钉”软件、微信公众号等平台,高品质开展“智慧教育大讲堂”“家庭教育微课堂”“家庭教育专家讲座”等公益活动,不断提升家长教育理念。加强家长委员会建设,健全校级、年级、班级三级家委会,推广家长护导岗、家长志愿者进课堂等好做法,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联合育人机制。开好每学期2次家长会,推行学校领导、年级主任、班主任向家长报告工作制度。积极探索“网络家长会”,打造家校合作新通道。

10、加快新建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全面改造提升已建社会体育设施,到2025年,人均体育场面积不小于2.2平方米,每千人口社会指导员数5人。打造城区15分钟体育健身圈。大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实现行政村体育健身设施全覆盖。加快建设公共体育服务网络信息平台,推进全民健身信息化进程,形成布局合理、城乡一体、服务便捷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

11、持续改善办学条件,规划新建栖霞市机关幼儿园、竞技体育运动学校、特殊教育学校等3处学校(幼儿园)共计17356平方米的校舍,规划总投资6341万元;规划新建西城希望小学、苏家店明德小学等11所学校共计91070平方米的塑胶操场,规划总投资4165万元。以《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为指导,深化“互联网+教育”创新应用与实践,投入1305万建设87处中小学创新实验室,投入700万元建设校园无线网络,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

12、全面落实学生资助政策。积极宣传并全面落实各学段家庭贫困学生资助政策,精准核实建档立卡贫困学生信息并足额发放资助金,进一步提升中小学学生资助档案科学化管理水平,规范贫困生申请认定办理程序,确保不让一个学生尤其是建档立卡学生因家庭贫困而失学。

四、“十四五”教育体育事业发展保障措施

(一)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地位

市、乡两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教育工作的领导,把优先发展教育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项基本要求,切实保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需要。建立完善支持教育优先发展的公共资源配置机制,科技、文化、人口、税收、社保、建设等公共政策的制定,要有利于教育发展和人力资源开发;城镇建设规划优先考虑教育发展需要;交通设施、商业网点、安全保卫、环境保护、医疗卫生等公共资源配置向教育倾斜。健全领导体制和决策机制,及时研究解决教育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和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完善考核机制和问责制度,提高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在党委和政府政绩考核中的比重。政府要切实履行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

(二)切实提高经费保障水平

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健全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体制,大幅度增加教育投入。政府要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予以优先保障。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年初预算和预算执行中的超收分配都要体现法定增长要求,保证教育财政拨款增长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并使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保证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依法加强教育费附加和地方教育附加的征收,专项用于教育事业。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的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的途径,完善财政、税收、金融和土地等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办学。完善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提供公共教育服务职责,完善各级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保障学校办学经费的稳定来源和增长。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学前教育建立政府投入、社会举办者投入、家庭合理负担的机制。普通高中实行以财政投入为主、其他渠道筹措经费为辅的机制。中等职业教育实行政府、行业企业及其他社会力量依法筹集经费的机制。加强经费管理。建立教育经费监督管理机构,完善教育经费监管职能。坚持依法理财,严格执行国家财政资金管理法律制度和财经纪律。规范学校收费行为,加强收费管理。坚持勤俭办学,严禁铺张浪费,建设节约型学校。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推进预算公开化、透明化。加强学校财务会计制度建设,完善经费使用内部稽核和控制制度。加强经费使用监督,对重大项目建设和经费使用实施全过程审计,确保经费使用规范、安全、高效。加强学校国有资产管理,建立健全配置、使用、处置管理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提高使用效益。

(三)全面开展学校安全管理工作的标准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学校安全管理机构,做好分工,定好职责。明确学校安全工作谁来管,谁来做。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制度体系。建立制度体系,形成长效机制,确保学校安全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明确学校各项安全工作做什么、怎么做,做到什么标准。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责任体系。形成《学校安全工作责任清单》,责任清单制定安全责任状,将安全职责落实到所有岗位,实现网格化。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风险防控机制。对安全风险源进行全方位排查和分析,列出校园及周边环境所有风险点,建立《学校安全风险管控清单》,形成预防机制,预先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风险隐患闭环管理机制。建立安全管理“三个清单”运行制度,确保风险清单、责任清单和隐患清单正常运行,对风险隐患从发现到整改完成的全过程进行闭环管理。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过程资料留存机制。建立和完善学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机构和职责,加强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演练,完善应急处置预案,提高突发事件处置能力。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考核机制。结合“三个清单”,制定安全专项考核方案,明确考核办法,并将安全工作考核结果折合成适当分值纳入到教职员工年度考核和教职员工的评先选优等工作。建立和完善学校安全工作支撑体系。与应急管理、市场监管、住建、宣传、公安、卫生健康、综合行政执法等部门建立学校安全联动机制和安全信息共享机制,定期对学校安全形势进行分析研判,及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